蒙汉满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尹湛纳希
蒙汉满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尹湛纳希
乌凤琴
尹湛纳希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瑛,号衡山,字润亭。1837年5月20日黄昏(道光十七年四月十六日酉时)诞生在清代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即现辽宁省北票市和朝阳县)一个叫忠信府的蒙古族贵族家庭,1892年2月25日(光绪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有“逆气”症贫困交加心力交瘁的尹湛纳希病逝于客居的锦州药王庙。
尹湛纳希一生著述颇丰,现已发现的存稿达200余万字,18岁初试笔锋写了中篇小说爱情喜剧《月娟》,26-27岁完成第一部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红云泪》,28岁写《一层楼》,40岁写《泣红亭》,倾其一生心血,创作演义编年体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另有多首诗歌和多幅绘画作品流传于世,被誉为神笔,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名人,同时尹湛纳希也是蒙汉满藏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尹湛纳希的作品和相关事件中到处显现蒙汉满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一、尹湛纳希成为蒙汉满藏文化交流使者的必然性
尹湛纳希由于出生、生活(主要)和归葬地的行政归属地原为内蒙古卓索图盟(大致相当于现在辽宁朝阳、阜新、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南部等地),是关内关外交通要塞,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交汇地带,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是蒙藏文化、汉族文化、满族文化交流交汇地带,这些为尹湛纳希成为蒙汉满藏文化交流的使者提供了客观机遇。
1.蒙古族文化影响根深蒂固。尹湛纳希家乡的蒙古人主要来源土默特部落和喀喇沁乌梁海部落。其中喀喇沁乌梁海部落是由喀喇沁部和兀良哈三卫融合而成。兀良哈也就是乌梁海,明朝称兀良哈,清朝多译为乌梁海,乌梁海在历史上有兀良哈万户和兀良哈三卫,尹湛纳希家乡的兀良哈是指兀良哈三卫,这一支兀良哈人在15世纪30年代中期(明正统初年),已经住牧于明朝蓟辽边外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明朝中期兀良哈三卫归附蒙古黄金家族,部分融进喀喇沁部,部分融进土默特部。后来喀喇沁部的兀良哈取代黄金家族成为主要政治力量,形成喀喇沁乌梁海。1629年末到1630年初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布楚琥尔难敌林丹汗的攻势,率部东迁到现在的朝阳、北票、阜新一带住牧,同来的有白如达、白仞、临日如大、杭木顿、其木得、包处路大、来哈得七个部落。这些部落的蒙古人早于其他民族来到此游牧生活,也将蒙古文化带到此地,并世代传承。
2.汉族文化影响不可阻挡。清朝中前期由于人口激增且水灾旱灾不断等原因使黄河沿岸的老百姓生活无着,要求出关寻找生机。为了解决矛盾,雍正朝以“借地养民”名义,解除了以往限制汉民进入蒙地垦田的禁令,由此大量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大量汉族人口进驻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蒙地,山西商人趁机而入。中原大量人口进入蒙地的同时将中原农耕技术、建筑技术、中医中药带到蒙地。一些汉地的知识分子将戏曲、评书及《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等带到漠南地区,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满族文化影响不可避免。尹湛纳希出生、成长在清朝末期,这个时期清朝满族文化虽然受汉文化严重同化,但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巩固,作为统治集团的主导文化,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政府公文、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到处渗透和传承统治阶级的文化内容,作为贵族阶层的尹湛纳希家族,总有人在清朝政府机关中任职,满族文化的影响会更明显。另外,清朝皇室奉行“北不断亲南不封王”的祖训,北不断亲主要是指和蒙古族贵族联姻,而尹湛纳希家乡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和土默特左右旗都是清皇室联姻对象,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阿巴亥嫁喀喇沁左旗第一任札萨克色楞,据史料记载喀喇沁左旗共娶皇室女至少二十人,出嫁至皇家女至少四位;喀喇沁右旗共娶三十二位皇家女,出嫁至皇家女六位;喀喇沁中旗娶皇家女至少十六位;土默特右旗玛呢巴达喇尚娶嘉庆帝四公主庄静固伦公主。虽然玛呢巴达喇并不是尹湛纳希的直系祖先,但在上推到七代是共同的祖先固穆,两个支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这一联姻也让尹湛纳希格外关注和感到自豪。如此频繁的联姻,必将会使满族文化大量带入本地。且尹湛纳希的家乡正处于清朝起家之地沈阳、抚顺和统治中心城市北京的中间地带,相距又较近,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方便快捷。
4.藏族文化影响无处不在。成吉思汗嫡孙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元代第一任帝师,使元朝蒙古族及其后裔与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源。1578年,成吉思汗十七世嫡孙忽必烈直系后裔,明朝时蒙古土默特首领阿勒坦汗,亲自率领土默特贵族及其部众长途跋涉到青海,与格鲁派喇嘛教最高活佛索南嘉措会晤。并赠予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这个称谓就成了喇嘛教最高活佛的特称,一直沿用至今。索南嘉措往前追认了两世,自己为达赖三世。从此,蒙古人尤其阿勒坦统治下的蒙古人与格鲁派结下不解之源。由于格鲁派喇嘛教的宽恕、慈悲、严禁杀生以及轮回转世、善因得善果的教义,再加上喇嘛教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用医术和药物治病等内容。让阿拉坦汗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也让很多蒙古人对喇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起就重视喇嘛教,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均重视喇嘛教在笼络蒙古人中的作用,极力倡导和保护,致使几乎有蒙古人的地方就有喇嘛教寺庙,几乎每个蒙古家庭都有人出家当喇嘛,尹湛纳希的家族作为阿勒坦汗的直系后裔自然笃信藏传佛教格鲁派。
为此,在尹湛纳希的家乡蒙古族文化、汉族文化、藏文化和佛教文化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尹湛纳希经过努力,精通蒙、汉、满、藏四种语言文字,了解多民族文化。
二、尹湛纳希成为蒙汉满藏文化交流使者的前提条件
虽然有浓厚的蒙汉满藏文化环境,要达到自觉交流和传承的程度,需要有系统学习的条件,尹湛纳希幸运地获得很多学习机会。
1.蒙古文化。一是家庭教育。当时蒙古家庭中以蒙古语交流为主,在用民族语言交流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尹湛纳希的父亲从小让尹湛纳希背诵家谱,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而且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勒和尹湛纳希前岳丈郡王卓索图盟盟长喀喇沁右旗札萨克色伯克多尔济都注重收集各种图书,其中包括许多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书籍。二是去寺庙学习。藏传寺庙的喇嘛多是蒙古人,不仅会藏语,也会蒙古语,并通晓蒙古历史文化。尹湛纳希经常去寺庙,有时住一段时间,学习梵文化的同时汲取藏文化和蒙古文化。三是在私垫学校学习。在蒙古族聚集的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需要,会有蒙古语教师教授蒙古语同时传授蒙古文化。四是环境影响。当时尹湛纳希的家乡属于蒙古人聚集地区,本民族习俗还被坚守和传承,诸如语言、习俗、服饰、信仰等,这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自然受到影响。
2.藏族文化。一是寺庙里学习。据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建国前,土默特右旗的喇嘛庙至少76座,对尹湛纳希影响最大的是北票惠宁寺。惠宁寺始建于阿勒坦汗曾孙东土默特首任札萨克鄂木布楚琥尔,扩建于鄂木布楚琥尔玄孙贝子哈姆嘎巴雅思呼朗图时期。现位于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下府村(原土默特右旗巴彦和硕)。该寺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是当地较有名气的藏传佛教喇嘛寺庙。由于是旗札萨克主建,而土默特右旗札萨克都是宝(孛儿只斤)姓,自然属于宝姓台吉们的家庙。尹湛纳希作为宝姓台吉常常出入惠宁寺,学习蒙藏文化。二是环境影响。在家庭生活中,蒙古人生老病死都和寺庙有密切联系,所以尹湛纳希的家里会有多种机会接触藏传佛教,也就自然能接触到藏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当时蒙古人在当地政治、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长期形成的宗教习俗,会产生崇尚藏传佛教的氛围和环境,自然会对处于环境中的尹湛纳希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3.满族文化。一是在私垫里学习。当时的私垫学校以教授满文与汉文为主。满文是官方语言,清朝统治者肯定要在维护统治稳定的前提下,极力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为了自身的发展首先必须学习满文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二是环境影响。公务环境:家庭有人在清朝各级政府中任职,必须学习满文。尹湛纳希的父亲和哥哥均在旗里担任过协理台吉,必然要学习了解官方语言。家族环境:频繁的蒙满联姻,使满族文化渗透家族之中,和蒙古族文化绞缠在一起,影响在潜移默化中。
4.汉族文化。一是在私垫里学习。私垫的老师多为汉族人,他们具有很高的汉文化水平,迫于生活流落到蒙地,并将中原儒家文化系统地带到到尹湛纳希的家乡。尹湛纳希的父亲为了给尹湛纳希请汉文化教师,曾经用计三请家师,足见尹湛纳希家庭对汉文化的重视。二是环境影响。关内的汉族人越来愈多,其风俗习惯的影响自然就会越来越大。尹湛纳希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了解、学习到许多汉族文化。三是元统治者尊孔,激励蒙古人学习汉文化。元朝统治者是尹湛纳希的先祖,祖上对汉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也会引发尹湛纳希对汉族文化的向往和探究欲。
三、蒙汉满藏文化在尹湛纳希作品及其相关事情中的表现
尹湛纳希生活在蒙汉满藏文化交汇地区,又有蒙汉满藏文化的深厚功底,这个特点和优势尹湛纳希发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及做事情上,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蒙汉满藏文化在尹湛纳希作品中的表现。第一,人物。《青史演义》中成吉思汗形象是尹湛纳希重点刻画的人物,就明显吸收了中原优秀领袖人物形象的构成元素。蒙古族崇尚英雄,文学作品也大多歌颂英雄人物的勇敢、智慧,对于英雄人物的其它优良素质则很少描写。而《青史演义》中的成吉思汗不仅勇敢智慧,而且突出表现其仁德方面,将成吉思汗的优良品德挖掘得淋漓尽致,成吉思汗怜惜众生、爱惜将士、不杀敌国国主、慎杀敌方将士,在敌我对战中注重智取,以减少伤亡。由于成吉思汗的知人善用和信任,其手下均忠心耿耿无一叛将,成吉思汗也从未杀过自己的将领,是德才兼备智慧勇敢的一代明君贤主。《青史演义》中描写的成吉思汗一方面还原了成吉思汗的本真品质和形象,同时也是中原汉文化对贤明君主形象的要求和概念影响了尹湛纳希。另外,在其小说《月鹃》《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中对女性形象描写,也借鉴了《红楼梦》知性女性的形象,同时也有蒙古族、满族女性开朗活泼的特点等。第二,写作素材。在尹湛纳希的作品中通篇贯穿着中原汉族文化,可以看到中原汉民族自有历史以来的事件、人物的影子。《青史演义》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很多内容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三国志》的影子。在《青史演义》初序中介绍了孔子,《青史演义》还涉及道教。在其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中,尹湛纳希明显借鉴《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在内容的选择、情节的编排、人物性格特点、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都明显有中原汉族文化的痕迹;在人物的对话中,到处显现尹湛纳希对中原文化的尊重和深入了解,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籍、饮食文化、各种习俗不一而论;而在服装、习俗、事件、政治活动等的描写中又明显体现出满族文化藏族文化梵文化的影响,《青史演义》介绍了佛教起源,第三,写作方法。尹湛纳希长篇小说《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直接受《红楼梦》写作方法的启发。尹湛纳希在《一层楼》的明序中写到:“本书中原无恶媳奸妾之弊,亦无家政内专之失,此其所以略不同于《红楼梦》耳 。然琴、炉二人之心不殊釵黛,而璞玉独恋之意无异于宝玉。况因老太太金夫人之议,两相方拆,致令璞玉致佳偶虚如望梅者,又何别乎贾母、凤姐之合谋而使宝、黛之良缘幻若画饼者哉?惟本书之言词中,虽稍加文饰,而其事固无虚妄也,凡百年之间,事态竟若同出一轨,此本书所以不能不为钟情者哀怜而长叹息也。”第四,小说中人物称谓的满族文化影响。在《红云泪》中对紫淑和安娟都称“格格”,这种称呼本来是满族对皇室女儿的称呼,但尹湛纳希用来称呼蒙古贵族女孩子,这应该是现实中满族文化影响在小说中的真实反应。
2. 蒙汉满藏文化在尹湛纳希相关事情上的表现。第一,尹湛纳希名字是多民族语言的结合。据考察我们通常称呼的“尹湛纳希”是梵语和藏语的结合,尹湛纳希经常去寺院学习或玩耍,他的一表堂堂和聪慧引起大喇嘛的注意,大喇嘛也非常喜欢这位风度翩翩、两眼透着智慧的男孩,就特意给尹湛纳希起了此名。尹湛是梵语智慧的意思,而纳希应该就是藏语扎西的意思,扎西是藏族男人通用称呼,也是吉祥的意思,尹湛纳希就是聪明吉祥男孩的意思。尹湛纳希的乳名哈斯朝鲁是蒙古名,哈斯是玉的意思,朝鲁是石头的意思,哈斯朝鲁就是玉石的意思。宝瑛是汉名,瑛是玉石之意,和哈斯朝鲁正和。按中原文化名字就应该是有名也有字,现代人几乎有名无字,古代的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有名、字和号。尹湛纳希的字润亭和尹湛纳希的志向和性格有一定关系,形式和字意均受汉文化影响。尹湛纳希的号衡山,衡山为五岳之一的南岳,在湖南境内,是道教和佛教圣地。衡山的命名,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均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以衡山为号,体现尹湛纳希对中原文化深刻理解。第二,尹湛纳希多民族融合的着装打扮。尹湛纳希的辫子是满族特点,尹湛纳希的着装是蒙满服饰的结合。第三,尹湛纳希的婚恋对象有汉族女孩。尹湛纳希在《红云泪》中着力描写的女性赤云,是将一位尹湛纳希爱慕的汉族女性移至到《红云泪》的环境中,以此纪念自己曾经的感情经历。在尹湛纳希生活的年代,蒙汉的交往较多,但相互通婚的情况还是较少,尤其蒙古贵族阶层与汉族贫民通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尹湛纳希能够打破阶层等级观念,对一位汉族女仆倾注自己的炽热感情,充分说明尹湛纳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才能对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汉族女性产生好感以致爱慕。第四,尹湛纳希婚礼仪式。尹湛纳希在与喀喇沁王爷色伯克道尔吉的二女儿紫檀的订婚仪式上,作诗行酒令并穿满族服饰;与妻子撒仁宝勒日的婚礼上,体现出满蒙藏汉文化的交融,传说尹湛纳希在自己的婚礼上将蒙古族的习俗,即男女结婚时在新婚夫妇入洞房时带羊腿,改为汉族的背金蟾的习惯。这些都说明尹湛纳希对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受、理解和尊重。
总之,尹湛纳希用毅力和智慧,在传承宣传了蒙古文化的同时,也融进了大量的汉、满、藏文化,不同文化在尹湛纳希人生和作品中相遇并迸发出火花,为蒙汉满藏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先驱,这种做法使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增进了解,有利于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