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城内关帝庙
朝阳城内关帝庙
杜守昌
关帝庙位于朝阳市区北街,东临大凌河约100米,整个院落占地约 4100平方米。它是在一座废弃的庙宇旧址上翻建 的,其旧址辽代称之为灵感寺,元代称之为大通法寺,明代因战乱废弃。原庙建造年代已无据可考,但根据历史上庙宇修建规律以及现存的其他佐证推断,建造年月约在北魏与隋唐时期,依据是1963年在清理院内已经倒塌多年的东塔(朝阳三塔之一)地宫 出土的《东塔经幢》记载,该塔曾在辽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再建,名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舍利塔”,2013年朝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对东塔塔基进行小范围清理时又发现,塔基底座里有汉砖及唐砖被砌在塔基里,而且还有废弃的粘 有白灰的旧砖块,还有早于辽代的建筑构件以及唐代莲花钩头(也叫猫头,是一种扣在瓦脊上的半圆形瓦头),更加证实了东塔被二次修建过。又据古代建筑原理,先有庙后有塔,或庙塔同建的原理,由此可以推定,在魏、唐时期,就有名字不详的古代建筑。
清初,由山西一在朝阳经 商的曹姓大户倡导,发动当地一些大户商贾集资,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至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在旧址修建关帝庙3间,并在殿内塑关公像及关平周仓像,又在中轴线上建棂星门、牌楼、马殿、仪仗殿, 还在关帝庙前增设卷棚。又建附属建筑药王殿、财神殿、佛殿(又叫18罗汉殿)、观音殿、东西配房各三间,东伙房西廊坊各五间。院内有11道月墙,单独成6个院落。由剃度僧人照钵为住持,负责维护管理,一直到清末坐化 老去。期间香火旺盛,成为朝阳当地一景。
1949年后,受破除迷信之风的影响,僧人被遣散,关帝庙的房产被当做医药公司仓库和百货公司仓库,但庙内文物仍基本保存完好。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破四旧”不但 使许多文物遭到了破坏,而且,医药系统百货系统和文化系统的一些职工陆续搬进庙内居住,庙内的整体格局也遭到了不同的损坏。文革后的1984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过问下,朝阳县成立了县文物管理所,将关帝庙交由文物管理所使用和管理,并 于7月31日采取强制措施将庙内住户全部迁出,同时在辽宁省政府拨付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增拨专项经费,开始对庙宇及庙内遭到严重破坏的牌楼进行抢救性归位和修复。
1984年修复了棂星门和牌楼,(下转51页)(上接56页)1985年修复了马殿、仪仗殿、东西配殿,1986年修复了观音殿,东伙房、西廊房,1992年恢复了关帝殿的关羽周仓关平三尊神像和财神殿的财神以及药王殿的药王、火神、马王。
经过8年的努力,关帝庙在1992年开始对外开放接待游人。
1993年恢复了佛殿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及十八罗汉,恢复了观音殿的铜观音佛、弥勒佛、地藏王菩萨,1995年恢复了钟楼,1999年恢复了鼓楼。
2003年,由于城 市改造,四周建筑及路面都高于关帝庙,为防止水患,把棂星门和棂星门前石狮子整体抬高1.4米。2016年把牌楼整体抬高1.4米。
关帝庙内的附属建筑原有钟楼及牌坊明柱和石雕蟠龙旗杆2根,东侧一根已倒多年,现仅存旗杆座,西侧一根也在 1976年唐山地震时被震断,仅剩石雕蟠龙杆和底坐共6米。现有石雕蟠龙吼座2个,上坐望天吼,有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铁狮子一对,嘉庆9年(公元1804年)紫铜大钟一口,嘉庆 11年(公元1806年)紫铜大鼎一口,药王殿和财神殿门前,石雕垂花门楼各一座,在石雕垂花门楼两侧各有9幅石雕栏板,东侧为佛教八宝分别为轮、螺、伞、盖、花、瓶、鱼、长,另一幅为日月乾坤太极图。财神殿 9幅为吉祥瑞兽,把各种动物的优点集中在9种动物身上,表示为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1988年,关帝庙已经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保护力度。
(作者:朝阳县博物馆前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