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功能辨析
张洪波
红山玉器学界分类方法较多,本文将红山玉器分三类:1.生产类,包括生产防护用具和武器。2.生活类,包括情感用具和 梳妆类。3.神灵(权)类。关于红山玉器的名称,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应恢复其原有名称,这样对玉器的使用功能、用途也好有个正确的判断。对研究恢复当时生产、生活、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原生的直接证据。
一、生产类
1.玉斧,可分舌形和直边长方形两种,敖汉旗千斤营子墨色玉斧(图一),长25、刃宽7·1、端宽4厘米。敖汉旗长胜镇北泡子黄绿色玉斧,长19、宽
7厘米。朝阳北塔辽代天宫也出土一件红山时期墨绿色玉斧。此外笔者1981年春季在凌源四合当乡文物普查时还发现一件墨禄色玉斧,长约30厘米 ,色泽纯正,制造精细。石斧可用于砍伐树木,开凿沟渠,建筑房屋等,玉斧发
现数量不多,应是上层社会使用品,其功能可能用于砍断肢体较大的野兽或牲畜。
2.玉钺,牛河梁第二地点M23出
土(图二)一件,淡青色,表层大部分钙化泛白,正面光润,扁平状体,一边弧刃,中心有一直径3厘米圆孔,与弧边相对应的直边近边缘处中心位置穿有两小孔,孔间磨有系沟,长12·4、宽10·5、小孔径
0·4厘米。《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淮南子•时则训》云:“季夏之月,……天子衣苑黄,乘黄骝,服黄玉,建黄旗”。
“孟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骆,服白玉,建白旗”。《淮南子》所云天子秋天三个月用白旗,夏天第三个月戴黄玉,《尚书》所云君王左手拿黄玉钺,右手操白色旗子。虽然史书记载可能是夏商周习俗,但也可窥视出
玉钺是用来显示王权的标识。戉,是由戈字和树勾组成,可能会意这种器物既能做砍杀敌人武器,又可做刨土工具,镐头这种工具可能就是玉钺发展而来的。
3.云盖,学术界通常把它称为勾云形玉佩。依据形状不同可分为勾云形、鸟形、鱼鸟形和人脸形云盖。通常归类在一起的兽齿形玉器其用途可能与云盖有别,本文不 做叙述。
a.勾云形云盖,发现较多,牛河梁大墓常有发现,一般器体为扁平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钩,戴在脸上可便于鼻孔通气,四角对称地向外呈
卷勾状,两卷勾中空部分可用于瞭望,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一般背后有四鼻孔,可用绳子系到耳朵或帽子上,也可绑在木棍上手持。器体一般长22·5-7·9、宽11·8-6·9、厚
0·5-0·9厘米。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勾云形云盖(图三),青绿色,长20·9、宽12·4、厚0·9厘米,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勾云形云盖多出土在墓主胸部和头部,暗示平时可挂
在胸部起到美观装饰作用,日晒或工作时遮挡在面部。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云盖顾名思义像云彩盖着烈日,功能相当于现
在的帽沿儿防止脸部被晒,考虑到红山文化出土的各种玉器,勾云形玉佩称玉盖还是比较恰如其分,其大小和人的面部基本吻合。玉翳可能是像鸟形或用鸟羽毛铺垫的云盖。翳,《山海经》解释为用羽毛做成像伞形状的华盖,这说明云盖的另一种功能还用于防止面部刺
破。
b.鸟形云盖(图四),王来柱称其为玉鹄161。周晓晶称其为玉凤172。发现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1),淡绿色玉,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这是与面部
中心略高可能有关,全身剪影式,呈卧姿,曲颈回首,以阴线刻划羽毛,体型硕大,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背面有四对横向牛鼻式穿孔。《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羽民国在其东
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頬”。鸟形云盖头长頬身长羽与羽民国记载吻合,这可能与其有关。《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髪戴胜”。郭璞注
:“胜,玉胜也”。《山海经•海内西经》写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西王母戴的玉胜可能也是类似华盖这样东西。《礼记•月令》
:说:“(季春之月)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淮南子•时则训》云:“鸣鳩奋其羽,戴鵀降于桑”。西王母五帝时期人,初为人名,后为地名,居昆仑山。戴鵀,就是戴胜鸟
。西王母带着玉鸟到桑(枣树)林去恐怕不仅仅为了防晒,以防脸部刺伤也应是主要原因。因此让我们联想到西王母戴的玉胜与牛河梁十六地点鸟形玉盖当属同类器物。《山海经》所云的比翼鸟、毕方鸟是否与此也有关联,本文提出问题,待后来学者在材料丰富时做出
合理解释 。
c.鱼鸟形云盖 (图五)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M23:3),朱达称其为鸟兽纹玉佩183,周晓晶称其为龙凤佩194。鱼鸟形云盖,黄绿色,器身扁平有弧度,正面光润圆鼓,中心镂空
一鼻状孔。鱼嘴部前突,四鳞竖起,尾圈状。鸟首上扬,下有耷拉颔儿,鸟眼与鱼尾圈构成双眼,翼三羽,尾两羽,一粗足,鱼鸟腹背相连。鱼鸟都是卵生动物,组合一起似有河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背面有三组牛鼻状孔可用于系绳,长10·3、宽
7·8、厚0·8厘米。《山海经•海外南经》载:“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大荒北经》云:“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
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鱼鸟形云盖就发现一件,且离颛顼居地21公里,不排除其子驩头很可能迁徙到牛河梁附近居住,M23或许就是驩头或其后人墓。人戴的面具上有鸟有鱼或许就是指此玉佩。
d.人脸云盖(图六)一件,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出土,朱达称其为兽面玉牌饰205。周晓晶称其为片状猪龙首216。玉呈淡绿色,扁平状,双面雕琢似人面像,头上竖起两大耳,面部阴刻大眼、宽鼻、阔嘴,镂空双目及鼻孔。
颌下对钻两小孔,孔内有磨损使用痕迹,通高10·2、面宽14·7、厚0·4厘米。此云盖虽无史载名称,因为是戴在人面部用具,所以还是称人脸为好。
关于云盖使用功能分析,云盖玉质温润,制作精细,造型各异,取白云、鱼鸟、人面为原型,根据面部具体需要而做增减变形。主要随葬大墓腹部以上,依据制作艰难程度及在墓中位置分析 ,云盖应为王侯级 别使用品,平时挂在胸前,美观令人神往;夏天戴在头上防止皮肤晒黑;狩猎时带上它可钻进带刺草丛中获取野兽。本人在考古调查中就有亲身体会,遇葛针密集地区无法前行,也想有个东西既能保护好脸和手部,又能劈开荆棘顺利前行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以 狩猎为生,射杀禽兽多处于丘陵丛林之中,这种玉盖是很好的人身防护工具。
4.弓箭加力器发现三件,那斯台遗址中发现一件
,城子山墓葬M1一件,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17一件(图七),董文义称其为三联璧形饰227,李恭笃称其为猪头玉饰238,朱达称其为双人首三孔玉饰249。牛河梁出土的加力器,玉质白色,扁平长条形,两侧雕饰人首,中间三孔,直径1·5厘米,底边三小孔。器长6·8、宽3·1、厚
0·6厘米 ,出土于头骨右侧颞骨下。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三个孔,两头有鸟兽,有正反面,此段记载可能
与加力器有关。从使用功能上分析 ,出土的加力器都有三个孔,直径分别是1·5、1·7、1·9厘米 ,分明是与手指直径相合。城子山加力器两头饰猪头,牛河梁加力器两头饰人头,说明此器与人和动物有关,牛河梁出土于墓
主右眼下侧,暗示与眼睛和头有关,那斯台遗址发现大量石镞,连在一起分析,此物可能用于发射箭镞,目的为了缓解手部压力,增大弹射力,孔外沟槽可能用于瞄准,射箭时闭上左眼,射杀的主体目标是敌人或动物的头部。
5.玉瞂,又称斜口筒形器、马蹄形器或箍形器,呈扁圆筒形,上端外敞呈斜口,边缘渐薄呈刃状,下端略窄作平口 ,多近口处有两小孔,高一般5·6一19厘米,
斜口径宽7·3一10·7厘米,平口径宽5·9一8厘米,壁厚0·5厘米左右,发现三十多件。器口多伤痕累累、满目苍夷。牛河梁十六地点M4出土玉瞂(图八),原报告斜口筒形器,
“淡绿色,器体呈扁圆筒状,上粗下细,通体抛光。上端斜口,壁外敞;下端平口 ,近底部两侧各有一对钻小孔 。上下开口缘部较薄,局部残损。高13·7、平口径6·9、斜口径8·45厘米2510。
关于斜口筒形器名称分析,据《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纡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 ”。《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瞂字是由“盾”和“发”组成,“发”加提手就是“拔”,原意可能是拔下玉芯当做盾的意思。敖汉旗骆驼营子小东 山发现从斜口筒形器上拔下来的芯料2611, 牛河梁第二地点Z3冢发现的管钻芯2712,我们还观察斜口筒形器内壁有许多留下的旋转纹饰,这说明玉芯确实是从斜口筒形器中旋转拔下来的,此外器口处大都留有箭痕,反应斜口筒形器可能主要起到盾牌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斜口筒形器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玉瞂。
玉瞂的使用功能。玉瞂多出土于墓主的腕、胸或头部,常伴随云盖一起出土,云盖多葬在胸部和头部,玉瞂除此还葬在腕部,说明此器与手腕应该有 关,《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历史造英雄,自然出智慧,结合玉瞂字意、器形,在墓中出土位置以及史书记载来综合分析,把玉瞂制造成斜口可能是为了戴在手腕部活动方便,坚硬 的外壳可拨开带刺的桑林,使前进增加速度,“桑林生臂手”可能就是指此而言;玉瞂上一般有两个小孔,通常可以栓绳挂在家中,出外可挂于胸前,无小孔的玉瞂也可直接用绳子从大孔通过挂于胸前或腰间,也可以像手套一样戴在手上; 如果将衣袖装进玉瞂内,一来手部可以避免手部划伤,二来衣袖可以避免划破;如果发生战争把玉瞂放到脸部或其它部位,还可以起到盾牌作用,用它来拨挡射来的箭头,弧形可使迎面箭头力量分解 、方向改变 ,器口上疤痕或许就是弓箭穿时过留下的证据。
6.玉璧(图九),发现27件,多出土于墓葬中,有明确出土位置。器形通体光滑扁薄,颜色有淡绿色
、黄绿色、青灰色、淡青色、灰白色,形状有圆形,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中央有一大圆孔,肉较宽,一般外径大于内径的二倍以上,其上多有一到三个小孔,内外边缘逐渐变薄呈刃状,大小在17·5一3·2厘米之间,厚
0·5厘米左右。其中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墓就出土10件玉璧,头的左右各葬一件,颌下一件,左右小臂内侧各一件,左右手端各一件,左右小腿骨下各一件,腰部左侧一件,二号冢中心大墓玉璧戴在双耳部明显,其它墓葬
多葬在头部两侧。
玉璧使用功能。玉璧多出土于墓主头部两侧,小孔可缝系于皮帽子上或戴在耳朵旁,中心大孔可能
是便于听到外边声音,其主要功能是戴上它去狩猎或采集,用途可以防止耳部被划破。《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上骈生耳目”可能就是指此而言。个别无小孔玉璧可直接栓系于帽子或衣服上,起到光滑防止划破的作用。金文
璧( )字也有君王是用来玉劈开枣树林的意思。玉璧、云盖、玉瞂都发现较多,可《山海经》却没有关于戴璧记载,有操环、翳记录,是当时玉璧本身称为环或翳,还是另有所称,或是玉璧不是指此而是另有所指,这还需未来学者进
一步探明。
二、生活类
1.玉龙(熊),孙守道、郭大顺称其为玉猪龙,后改玉熊龙2813,周晓晶称其为玦形猪龙2914。总计出土17件,四件墓葬出土,四件遗址出土,九件征集。一般高12一16、宽7·6一11·5、厚
2·3一4·5厘米3015。器体浑圆,肥头立耳,阴线刻圆眼,臀形眼袋于额前交汇,吻部平齐或首尾隔连,鼻梁上带有数道皱纹,中央为大圆孔,圆孔两侧边缘都呈弧状,大多背部还有一小孔。以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4•2出土玉龙为例(图十),淡绿色,
整体扁圆,厚重光洁,体卷曲如环,兽首形,大耳、圆眼、吻部前凸,口略张开,面部有褶皱多道,琢磨成隐沟纹,通高10·3、宽7·8、厚3·3厘米。
玉龙名称分析。此器可能是因鼻梁上有几道褶皱,近圆状躯体 ,雕琢精细、玉质温润、造型独特等原因,早期学者称其玉猪龙。后来因“黄帝居有熊”等原因改称玉熊龙 ,几十 年的争议过去,如今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称猪龙还是称熊龙历史上都没有记载,这种叫法概念上也模糊,猪就是猪,熊就是熊,龙就是龙,不能含混不清。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两玉龙都是出土在胸部,如果认为龙是瑞兽吉祥象征,是勤劳、勇敢、聪明、智 慧象征,胸前佩戴一个笨猪、蠢猪、猪脑袋作为崇拜对象,好像不合常理,历史上也没有这方面记载,所以猪说应该排除在外。那胸前佩戴的是不是玉熊呢?从红山文化中心地区牛河梁神庙内出土的泥塑熊残件看,熊确实有被尊重、被神化的迹象。《竹书纪年》记载: “黄帝轩辕氏,元年即位,居有熊”。朝鲜远古也有熊虎传说。我国东北有些少数民族都有与熊有关的传说故事。鄂伦春人认为自己就是熊的后裔。西周时楚厉王,芈姓,熊氏。由此看历史上多地多族都有崇尚熊的习俗。从熊的动物体征分 析,熊是地面上凶猛聪明动物之一,可模仿人直立行走,可用双前足送嘴食物,能上树,可冬眠。考古材料也支持红山先民渴望象雄鹰那样遨翔蓝天,象鱼儿那样畅游水里,象熊那样横行陆地;当时人们渴望象蛇、熊那样隐藏在洞穴内冬眠,来年春天又能 “起死回生”。由此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上称熊或熊龙的观点还是可以被接受的,但问题是作为红山文化重要依据的《山海经》海经和大荒经都没有关于玉熊的记载,却有多条关于乘龙方面的记录,这样让我们不得不把视线转向是玉 龙。
谈龙,就要知道什么是龙?不能连龙是啥都不清楚,就整出诸多中华第一龙的荒唐之说。《尔雅翼》中说: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盘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说文》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 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瑞应图》云:“黄龙不众行,不群处,必待风雨而游乎青气之中。游乎天外之野,出入应命,以时上下,有圣则见,无圣则处”。上述记载与凌源市萧杖子 “南圈子”积石龙吻合3116,积石龙在山上,长132、宽92米,左侧用石块垒的动物形像熊,右侧垒石圈可能是为了捉鹿。石墙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东南方向有盘口引兽入圈,每当夏季云雾来袭,确有腾云驾雾之貌。附近沿山势走向分 处凤、龟、麒麟积石遗迹。经考证龙凤龟麟四神最早见于黄帝时期,这说明南圈子积石龙才是我国最早的图腾龙。由于图腾龙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沙漠走的,水里游的,洞里钻的动物优点于一身,由于它是聪明智慧的标记,所以古人又把有贡献的人和神奇物品与龙 联系在一起,首先在河图洛书上用不同颜色标记上帝王的位置,如东青色,太昊之位,称之青龙。南赤色,炎帝之位,称其赤龙。中黄色,黄帝之位,称其黄龙。西白色,少皞之位,称其白龙。北黑色,颛顼之位,称其黑龙。其次把他们认为最神奇的玉熊由此可能也改 称为玉龙。《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西经》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 龙”。“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海内北经》云:“冰夷人面,乘两龙”。由此看五帝时期君王并不乘龙,给君王侍侧的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禹时期水神河伯 (冰夷)都乘两龙。到了夏代君王开始乘龙或许与移山治水给臣民做慰问品有关。考古发现牛河梁中心大墓也都不葬玉龙,次中心大墓葬玉龙,这和历史记载也一致,出土玉龙的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4,属于红山玉器分期第四期3217,时代距今应早于5000年,而黄帝时期距今 大约4700年前后,这说明牛河梁时期还不能称玉龙,称玉熊可能性较大,可《山海经》又没有这方面记载,这说明一方面玉熊的出现时间可能较短,历史没有记载,另一方面或许说明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墓葬已经就是五帝时期。
玉熊(龙)的使用功能。器型学分析,玉熊有一双如人仰卧屈腿一样的立耳,圆眼或乳房眼
,臀形眼袋,鼻子有上沟纹和柳叶形纹饰,首尾割开而又相连,中央孔光滑,孔径3厘米左右,孔径一般不受器物大小限制而增大或缩小,背部有一小孔可系绳挂于胸前,这可能便于男性出远门携带,一来可向他族人展示权力、财富、科技、安全信息,二
来可能用于男性自慰,每当夜幕降临,虽远离他乡,夫妻分离,也可重温旧梦。乳房眼、臀形眼袋、柳叶形鼻沟、双腿曲立状竖耳可能都是对人的一种心理暗示。文字学分析,甲骨文熊()字,下边象祖丁,旁边有两点水,上边象晚上用双手捂弄一个孔形器。甲骨文乘(
)字,象一个男子站着总也睡不着觉,下半部分象乘过龙后就可以倒下睡觉。花心四溅的河伯也乘两
龙,可能更加说明此字分析上的成立。龍和熊,字音字形字义相近,字意分析象长时间立起,如同两把匕首一样,慢慢地熊倒下了,告一段落,龙却继往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符号而誉满全球。历史学分析,《诗经•小雅•斯干》说: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郑玄笺也说:“熊罴在山,阳之祥也”。《诗经》是春秋中期以前成书,所记应有历史依据,由此分析玉熊玉罴原始功能,不言而喻当是郑玄所释阳具也。
2.玉蛇(烛龙) ,孙守道称其为玉龙3318,周晓晶称其为C形猪龙3419,遗址中共出土两件,分别发现于翁牛特旗乌丹镇三星他拉村3520和广德公镇黄谷屯村3621。三星他拉玉蛇(图十一),墨绿色,通体琢磨,光洁圆润,身体如同蜷曲的蛇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
嘴角紧闭有回沟。鼻端截平有双点,脊部起棱连接一斧形,双眼凸起呈柳叶,背部中央有一小孔,高26厘米,龙体截面呈椭圆,直径2·3一2·9厘米。
玉蛇名称分析,《山海经》有多处关于操蛇、践蛇、踏蛇、衔蛇的记载,红山文化玉器中C形龙是最象蛇的器类。《海外北经》云:“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大荒北经》云:“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疆良”。“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海外东经》云:“黑齿国在其北,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 旁”。“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海内西经》云:“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大荒西经》云:“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 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所记应是牛河梁或萧杖子中心地区北部事情,西拉沐沦河可能就是红山人认为的北极疆界,三星他拉、黄谷屯都在西拉木伦河之南且河流走向也北流,符合北方禺 疆之称,三星他拉墨绿色玉蛇与禺疆人践踏的两青蛇应该是同种颜色。玄冥做为北方之神、水正在黑龙颛顼旁侍侧,已被河图洛书标记所证实,从红山文化分布范围及玄冥在河图洛书上所在位置分析,玄冥很可能就住在禺疆。玄冥一词由来可能与三星他拉青色玉蛇有直 接关系。黄谷屯玉蛇黄色,尾部赤色也与史书记载多有吻合。既然如此,苏秉琦、孙守道两考古大家却又称三星他拉C形器为玉龙,而非称玉蛇,应该是有原因的。《大荒北经》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淮南子•地形训》说:“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尾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蛇身而无足”。高诱注:“ 尾羽,山名,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此烛龙记载应该就是指C形龙而言,由于历史上多以蛇相称,本文故称玉蛇。
玉蛇的使用功能。玉蛇发现很少,墓葬中也很少有出土,可《山海经》却有大量篇幅来描述
,这可能说明墓主的后人不希望这种人间悲情重复上演。三星他拉玉蛇与东山嘴玉虺3722(原报告称璜形玉饰)头部相似,东山嘴方坛之南还有一圆坛,其上布满河卵石,不远处还发现孕妇陶塑像。三星他拉石板上发现许多鸡蛋形石,由此分析玉蛇和鸡蛋形石与女人仿佛关系重大。作为女性象征的九凤
、鸾鸟、凤凰皆戴蛇践蛇,禺疆也践蛇。男性句芒、祝融、蓐收都乘龙,这说明禺疆玄冥可能也是女性。女人属水,五行中北方属水。《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左手操青蛇,右手操赤蛇”。女巫也操蛇,
系列现象都渗透出玉蛇可能属于女性专用物品。器形学分析,玉蛇通体光滑圆润,直径小于玉龙中心孔径,反映出是女性自慰器可能性较大,平嘴、鼓眼、起脊,可能都是为性需求而设,下颌网纹、脊部斧形,可能是部位危险信号提示,也可能用来砍杀外来性袭者,或
做为女人防身武器。文字学分析,甲骨文蛇()字,上半部分是一个玉蛇形状,下
半部象玉龙鼻部柳叶形纹饰,玉蛇首尾放于柳叶两边,应与女人自慰有关。历史学分析,《诗经•小雅•斯干》云:“维虺维蛇,女人之祥”。《易维乾坤凿度•券上》云:“烛龙东行
时肃清,西行、南行时大,北行时严杀”。这说明我国早期历史上,男人出外或战死,女人只能使用蛇虺才有吉祥,否则与人私通怀孕,在东部地区将被斩草除根,这已被东山嘴刑场遗址所证实。在北部地区将被处死,三星他拉玉蛇也反映了北部地区法律
之严,南部、西部地区违纪也将受到重罚。守节玉蛇,目前在墓葬中没有发现,遗址中少有发现,《山海经》却多有记载,这说明古人虽在用,但苦于脸面问题也不愿在书中说清楚,当然也就不愿把守节玉蛇当成葬品下葬。关于珥蛇问题,《山海经》也有多处记载,田
家沟第四地点墓葬中也发现一例,器物白色似蛇形,手指长,两指宽,葬于右耳部,用途可能是保护装饰耳朵。
3.玉蚕蛹,发现十件。呈较短的圆棒形,
头端平齐,尾端似蛇形,身体光滑,饰阳线弦纹或饰较宽的阴刻粗弦纹,一般长4·6一9·9厘米,直径1·8一3·8厘米。那斯台遗址出土蚕蛹(图十二),软玉雕琢,呈浅葱绿色,有少许黄褐色斑点,圆柱体,
额部阴刻“八”字纹。颈和背部的上方饰有四条平行的凸线纹,颈部的下方有一横穿透孔,尾端微向背部翘起,通长7·8、直径3·3厘米。
名称用途分析,玉蚕的出土位置目前还拿不准,两例墓葬材料,牛河梁第二地点Z1M11是二次葬,玉蚕出土位置不能辩别其使用功能。
田家沟第一地点M2出土玉蚕材料还未发表。目前只能从器形、文字上分析,玉蚕多发现在遗址,墓葬材料较少,可能也是考虑到面子问题。器形上分析是女性自慰器面大。金文大篆蚕()字,像一对情人,大部分时间站在水渠上右侧,少部分时间悬空在水渠上面左侧,下面两颗心,心心相印
。金文中(
)字,是在水渠上立个棍儿,绑有飘带,测量高低不知是否与此也有关联。蚕字由天和
虫组成,大字上有一横(天)可能暗意玉蚕没有玉蛇大,两字皆有虫字,会意字虫,居中爬行一段为止。因当时社会环境、拓疆环境、制度环境所限,一夫一妻制以法的形式在东山嘴示众,婚外孕者命归西天。限于法律的严厉震慑,区间内各地不得不生产自慰器,以满
足感情方面的缺失,查干诺尔苏木巴日图璜形器,查日斯台璜形器,东山嘴玉虺(璜),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玉人,白音长汗螺纹棒等可能都是与蛇、蚕有相同的使用功能。
4.玉梳发现17件,周晓晶称其为带齿兽面形器、简化带齿形器3823。台湾学者黄翠梅称其为喙爪型勾云形器3924。玉梳可分两种类型,抽象人面梳和弧背梳。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2出土玉梳一件(图十三),葬于墓主右胸近小臂处。器物饰抽象人面,黄绿
色,有白色瑕斑,长条片状,透雕眉、眼、鼻、耳,下部凸凹梳齿11个,长14·3、宽4·7、厚0·5厘米。弧背梳,器身有1一3个孔,器体一般较小。
玉疏的使用功能。从玉梳随葬部位看,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2埋在死者右胸,M27玉梳,置于死者头部左侧,左肩以上。分析玉梳平 时可能带于胸前,出门在外用于头发梳理。从器形学上分析,玉梳上有双眼一鼻双耳及牙齿,这说明玉梳一定与头有关系,考虑到玉梳不可能用于梳理鹰头或兽头,所以此器用于梳理人头发面大,当然器物上的头像也应是抽象人像,而并非其它兽首或鹰首。历史学分析 ,《说文》云:“梳,理发也”。《广雅》云:“梳,栉也”。《释名》云:“梳,言其齿疏也”。实际上玉梳齿节宽大也与史书记载一致。相传黄帝时期,次妃方雷氏(凤部), 因受鱼骨启发而发明木梳,木梳的历史起因恐怕与牛河梁玉梳也有一定渊源关系。
5.玉环出土77件,考虑到玉镯与玉环用途的一致性,本文统称玉环。玉环的基本特征是外廓为正圆形,中央孔大,外缘直径为圆形或半圆形,出土的玉环有黄绿色、墨绿色、白色等,最大外径12、内径 9厘米,最小的外径4、内径2·9厘米,一般外径6一8·5、内径5一6·5厘米。多在墓葬中出土,不分男女,葬在墓主腕上或附近,以戴在右手腕上居多,个别出土在双 膝下。
玉环的使用功能。从玉环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及颜色分析,玉环戴在手上可能已初具装饰功能。玉璧与华(云)盖结合主要是为了防护头部,玉环与玉瞂的结合主要防护手部,玉环和玉璧共同承担防护腰部、膝部、腿部衣服被划破任务,《山
海经•西山经》中的人物图片衣袖宽长,男性画像裙边似挂有一玉环,长绳拴系在脖子上。宽大的衣袖如果用玉环套上放到玉瞂内不易滑动,一可防止划破衣服,二可剥开葛针加快前进速度,当然玉环也可单独起到袖部防划作用。文字上分析,金文环
()字,像一位君王用两个手上的环来拨开植物,以防眼睛被刮破。历史学分析,《山海经
•海外西经》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此记载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玉环的纪录。启右手操环也与牛河梁红山墓葬玉环多戴在右手上是一致的。从此分析当时人进
入山林,右手带着玉环用于拨开桑林,左手拿着华(划)盖遮挡面部,如果左手再戴上个玉环在生产方面基本处于无用,所以墓主随葬品左手也就很少带有玉环。
三、神灵类
1.玉龟,因鳖与龟同属一科,本文统以龟称之,出土6件。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21是一座中心大墓,出土玉龟一件(图十四),淡绿色,平面呈椭圆形,龟背隆起,上刻龟背纹,龟背长5
·3、宽4·1厘米,腹部残长4·5、宽3·8、圆凹径2·3、通高2·7厘米,葬于墓主左胸部。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葬玉龟两件,黄绿色,出土于墓主双手部位。
玉龟使用功能。玉龟埋在胸部或手部,出土于中心大墓,表明墓主独揽大权,预知凶吉,是
手握生杀命运的神灵人物。从器型上看,玉龟好像没有使用功能,可生物龟具有水陆两栖、冬眠、长寿、伸缩、预知发大水的灵性。文字上分析,甲骨文龟()字,是四脚踢开的龟形。金文大篆龟(
)字
,应是个会意字,好像常在水里,遇险知提前上岸,凶险过后又可回到水里,头部像可上下活动,足部像岸上有草木,尾部像可水陆往复。神龟、灵龟起名或许也与此有关。历史考古学分析,《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国语•周语》云:“我姬氏出自天鼋”。《山海经•南山经》云:“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
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洛书》说:“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洛阳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四灵史书记载是黄帝时
期之事,积石图腾遗迹龙凤龟麟已在萧杖子找到。天鼋丘、轩辕丘可能就是指龟部积石所言。生物龟在当时怪水、宪翼水也多有发现,从其颜色、特征看就是现在的元鱼。蓍龟应指河图洛书,其外形似龟,上插有蓍草棍,它是古代君王授天意行使权力凭证,大禹治水也
标其上。蓍龟被视为神和灵的把柄,天子乘其以行九野。积石龟和蓍龟都晚于牛河梁玉龟,可能因受到生物龟诸多优点影响,古人仿制玉龟,建筑积石龟,制作蓍龟,作为神灵加以崇拜,从此转嫁到对神灵王权人物的更加迷信。
2.玉鸮,俗称猫头鹰或夜猫子,发现4件,分别发现于喀左东山嘴刑场遗址,阜新胡头沟墓葬,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特点是头顶有一对象猫耳朵一样的小立耳
,身体和五官都表现得比较清晰,腹部可看到以阴刻线或阳线来表现的双翅和双足,在腹部一面的颈部都有一对牛鼻式穿孔,有的还会在其它部分增加一、二对牛鼻式穿孔或两面对钻孔”4025。东山嘴玉鸮(图十五)绿松石色,宽2·8、高2·4、厚0
·4厘米。
玉鸮的功能用途。那斯台玉鸮遗址出土,是从老百姓手里采集到的,无法辨别其使用功能。胡头沟墓葬遭到破坏, 玉鸮也是从老百姓手中征集的,不知出处。东山嘴玉鸮放在方坛外一黑色石皮上,方坛经笔者考证是罪犯告别人世的最后现场,黑色可能象征着夜晚,黑暗中神灵动物就是鸮,能够自由的飞翔在夜空,《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载,颍考叔说:“ 此鸟名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也”。如今民间还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东山嘴统治者虽在杀戮,却不忘推脱责任,假借 顺应天意,假借“不详鸟”、“报丧鸟”来叫其去黑暗的世界,告诫罪犯只有死去到黑暗的世界才能重放光明,才有阳光大道。阜新胡头沟玉鸮如果埋在墓里,其含义恐怕有别于东山嘴,亲人们或许祈祷墓主在 阴暗的世界里也能像猫头鹰一样看到光明。
3.玉人,发现4件,真正墓葬出
土的只有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玉人(图十六),出土在墓主骨盆外侧,顺着骨架方向放置,背面朝上。玉质细密坚硬,淡绿色。形体为圆缓三面体,头部方圆,眼微闭,双手斜立于胸前,五指叉开,束腰鼓臀,双腿并足脐下部位凸鼓,腿、脚部变形,在颈
的两侧及后面对钻三通孔,可拴绳系挂,高18·5、最厚处2·34厘米。
玉人使用功能。色泽温润,雕工 细腻圆滑的玉人放在中心大墓骨盆附近两大腿之内,头朝骨盆方向,而没有放在腹、胸、头部,说明玉人可能与生育生殖有关,从赤身裸体,眼部微闭可能暗示从骨盆生下小孩有关,腿足部形状与男性生殖器相似,最大直径与三星他拉玉蛇直径相同,这说明玉人下半身 是女性自慰器可能性较大。《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 长颊”。《淮南子•坠形训》云:“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玉人赤身人小与二八神吻合,长颊大(长)头与羽民神吻合,二八神连臂为帝候夜,可能意为君王离开家乡,去往四面八方,二八神 如同君王两只胳臂一样,一只不在,还有另外一只。“尽十六人”相当有两个人,君王不在家,妻子凭此玉人也可代为行使神权。十六地点M4原报告认为墓主是男性4126,却随葬女性自慰器好像不合常理,这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墓主也可能是女性,骨骼鉴定存在 错误。二是墓主就是男性,因妻子墓葬不好意思随葬而葬于丈夫墓,三是玉人也可能是公认神权只能葬于君王墓里。
注释:
161、2510、412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 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10期
172、194、216、2914、3015、3217、3419、3823、4025周晓晶 博士论文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183、24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文物》2008年10期
20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8期
227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238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6期
2611杨建芳《关于线切割、砣切割和砣刻▬兼论使用砣具的年代》《文物》 2009年7期
2712《牛河梁报告》下册图版一一四
2813郭大顺《猪龙和熊龙》《鉴赏家》1996年夏季号 孙守道《红山文化"玉熊神 "》《中国文物世界》总140期
3318、3520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4期
3621《红山玉器》97、98页
3924黄翠梅《红山文化的鹰形玉器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猎鹰信仰》《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单位:朝阳市北塔博物馆)